年会预告
2025(第十五届)高工锂电年会
暨十五周年庆典&高工金球奖颁奖典礼
主办单位:高工锂电、高工产研(GGII)
协办单位:卡洛维德
总冠名:海目星激光
年会特别赞助:大族锂电
专场冠名:欣旺达、英联复合集流体、逸飞激光、华视集团、欧科工业空调
金球奖全程特约赞助:思客琦
时间&地点:2025年11月18-20日 深圳前海华侨城JW万豪酒店
会议合作:陈女士 13560731836(微信同号)
近期,eVTOL实际订单密集落地,商业化进程远超预期。
7月,时的科技与沃兰特先后在海外斩获巨额订单,合计金额达27.5亿美元。
先是时的科技与阿联酋Autocraft达成10亿美元协议,一次性交付350架E20eVTOL,创下中国低空经济单笔订单纪录;仅一周后,沃兰特便以500架VE25-100型eVTOL、17.5亿美元订单刷新这一纪录。
据相关数据不完全统计,自2025年年初至今,eVTOL企业公布的意向订单总数已超过1500架且订单金额相当可观。
与此同时,适航认证加速推进:亿航智能在3月成为首个集齐“四证”(即运营合格证、型号合格证、生产许可证、标准适航证)的企业;7月,峰飞航空V2000CG凯瑞鸥获单机适航证,成为全球首架“三证齐全”的吨级以上eVTOL。
以上动态皆透露出一个共同信号:2025年eVTOL已站在商业化爆发的临界点,量产与落地进程将迎来首个加速周期。
“
eVTOL走得如此“快”
新能源汽车“功不可没”
业内人士指出,在全球竞争格局下,中国企业斩获井喷式订单并非偶然,其背后是国产供应链的全面成熟——中国供应链方案的成本较欧美低30%-50%,研发周期缩短一半,制造成本更是仅为美国的五分之一。
这种供应链的成熟,源于eVTOL被视作站在新能源汽车“肩膀”上的产业。
沃飞长空首席市场官费岚在近期采访中提出eVTOL与新能源汽车的“二八定律”:两者产业链重合度极高,eVTOL产业最终将共用新能源汽车80%的供应链。
超高的产业链契合度,意味着eVTOL无需从零搭建供应链体系,可规模化移植新能源汽车领域积累的技术经验与产业链优势。
无论是核心的轻量化材料、电动驱动系统,还是换电技术、充电网络、导航及自动驾驶技术,新能源汽车与eVTOL几乎均可直接通用。
其中,成熟的汽车三电产业链更是直接成为eVTOL的“造血库”,大幅降低研发成本与周期的同时,持续加速技术迭代。
与电动汽车一样,电池同样是eVTOL的“心脏”。依托新能源汽车产业的飞速发展,中国锂电产业在过去十几年实现了从跟跑到全球领跑的跨越。如今,电池领域形成的领先优势,正为eVTOL赋予得天独厚的竞争力。
与新能源汽车发展早期类似,面对eVTOL整机厂商的技术需求和电池供给错配问题,电池企业正积极提供定制化电池解决方案,通过定向开发、股权绑定、项目合资等方式推进“上机”合作,整体形成“一家对多家”或“一家对一家”的多元化模式。
例如宁德时代在2024年独家投资数亿美元,和峰飞航空签署了战略投资与合作协议,共同研发eVTOL航空电池;亿纬锂能(维权)与国外企业合作,针对eVTOL产品开展了三年研究;孚能科技之前的SPS软包电池已供应给海外eVTOL企业,在国内也拿下了上海时的、零重力等客户的订单,还与吉利沃飞达成了战略合作。
“
eVTOL反哺
电池迎30GWh新蓝海
当前,锂电产业仍深陷供需失衡的困局。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渗透,其剩余替代空间已逐步收窄,行业普遍预计现有增量将在短期内趋于饱和。
eVTOL的商业化爆发,正为苦寻“蓝海”已久的电池企业带来曙光。
中国工程院院士陈立泉在2024年高工锂电年会上明确指出,eVTOL将成为锂电池的新蓝海市场,为行业注入增量活力。
从产业价值来看,电池在eVTOL整机成本中占比高达20%—40%,且这一比例尚未涵盖电池作为核心耗材的后端替换市场——随着eVTOL规模化运营,电池的周期性更换需求将形成持续稳定的增量空间。
据高工产研(GGII)预测,到2030年,eVTOL作为新型应用场景将为锂电池带来30GWh的需求增长。
这一数字不仅为锂电产业提供了明确的增量预期,更意味着其过剩产能有望在低空经济的崛起中找到释放出口。
“
eVTOL大舞台
需要哪种电池“登场”?
前文提及,eVTOL与新能源汽车存在“二八定律”——两者虽共享80%的产业链基础,但剩余20%的差异点中,eVTOL对性能的高阶要求尤为突出,电池领域更是如此。
欣旺达中央研究院院长徐中领在接受高工锂电深度专访时强调,低空经济对动力电池的要求并非单一性能的突破,而是能量密度、功率密度与安全性的综合均衡挑战。
这意味着eVTOL电池既要像新能源汽车电池那样兼顾续航与成本,又必须满足航空级的安全冗余与动态功率输出需求。
具体来看,能量密度直接决定eVTOL的续航边界:若要实现100公里以上的城市间载人通勤,电池系统能量密度需稳定突破350Wh/kg,否则其应用场景将局限于短途观光等领域。
但单纯追求高能量密度而忽视功率密度,会导致垂直起降阶段“力不从心”——eVTOL起飞时需瞬间输出数倍于巡航状态的功率,若电池倍率性能不足,可能引发动力中断的安全隐患。因此,电池必须在高能量密度基础上,具备“爆发式”功率输出能力。
安全性的考量则更为严苛。低空飞行器的电池包需耐受高空低温的极端环境,同时应对振动、冲击等机械应力。
更关键的是,eVTOL的“空中密闭环境”对安全冗余的要求远超地面设备:一旦发生电池热失控,既无法像汽车那样快速撤离,也难以通过地面消防系统及时干预。
这要求电池搭载多级防护的BMS,实现毫秒级热失控预警与主动灭火功能,而这对电池与飞控系统的协同提出了跨界融合的技术要求。
这种“全能型”需求,使得传统动力电池的“单项优化”逻辑不再适用。
例如,无人机常用的高倍率圆柱电池能量密度普遍为200Wh/kg左右,难以满足eVTOL的续航需求;新能源汽车广泛使用的磷酸铁锂电池虽安全性突出,但低温下功率衰减明显,无法适应高空环境。
因此,电池企业必须在材料体系与结构设计上寻找新的平衡,才能突破eVTOL商业化的核心瓶颈。
“
固态电池成核心选择
头部企业加速技术落地
在电池企业破解eVTOL动力难题的过程中,固态电池被寄予厚望。
其核心优势——高能量密度与高安全性,恰好匹配eVTOL商业化所需的高阶性能要求,而eVTOL动辄超百万的单价使其对成本敏感度较低,成为固态电池理想的应用试炼场。
固态电池理论能量密度可达500Wh/kg以上,远超传统锂电池,例如欣界“猎鹰”锂金属固态电池单体能量密度达480Wh/kg,较传统电池提升1倍以上,能为飞行器带来更长续航与更大载重空间。
同时,固态电池采用固态电解质,具备不可燃、耐高温、无腐蚀特性,可避免液态电解质泄漏与燃烧风险,且适应超宽使用温域,尤其契合eVTOL对安全性的严苛要求。
事实上,头部电池厂商宁德时代、孚能科技、亿纬锂能、中汽新能、欣界能源、欣旺达、格瑞普都已经提前“卡位”eVTOL固态电池。
宁德时代于2024年4月发布迭代后的凝聚态电池,专门优化高能量密度与航空级安全性的平衡,第一代产品能量密度达350Wh/kg,第二代450Wh/kg产品处于A样阶段,预计2027年量产;
2024年9月,搭载该电池的4吨级民用电动飞机成功试飞,2025年4月又与峰飞航空联合推出2吨级eVTOL,首次公开凝聚态电池的实际应用,同时其固态电池计划2027年小规模量产,2030年实现规模化应用。
孚能科技作为时的科技E20机型独家供应商,为其配套第二代半固态动力电池,该电池采用高镍三元正极与掺硅负极组合,引入氧化物/聚合物复合固态电解质,能量密度达330-350Wh/kg,循环寿命超4000次,若用于乘用车可支持单次续航1000公里以上;
此外,其供应美国头部eVTOL企业的动力电池已进入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(FAA)第四阶段适航认证,进展顺利。
欣旺达已量产eVTOL专用电池“欣・云霄1.0”,能量密度320Wh/kg,室温下持续功率密度3300W/kg,支持-30℃到60℃宽温域飞行及2000次循环,并通过极限环境适航测试;
在此基础上推出的“欣・云霄2.0”性能进一步提升,最高能量密度达360Wh/kg,功率密度3900W/kg,支持10C持续大倍率放电,工作温度拓宽至-35℃到80℃,循环寿命1800次,且实现系统无热蔓延,通过200℃热箱、穿刺等十多项严苛安全测试。
“
总结
eVTOL的商业化浪潮已清晰可见,密集的订单与加速的适航认证,正推动这个行业从概念走向现实。
中国企业能在全球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,离不开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打下的坚实基础,尤其是电池领域的技术积累与成本优势,让低空经济的落地有了更多底气。
固态电池的技术突破与企业间的深度合作,正在破解eVTOL商业化的核心瓶颈。
而30GWh的电池需求增量,不仅为锂电产业开辟了新赛道,更暗示着低空经济与新能源产业的协同发展将进入更深层次。
未来,随着技术的持续迭代与供应链的不断成熟,eVTOL如何真正融入城市交通体系,电池技术又将在安全与性能的平衡中实现怎样的突破,这些问题的答案,或许就藏在当下每一笔订单的履约与每一次技术的精进里。
声明:本文章属高工锂电原创(微信号:weixin-gg-lb),转载请注明出处。商业转载请联系(微信号:zhaochong1213)获得授权。往期精彩
■ 四大维度看LG拿下LFP电池大单
■ 两轮锂电市场超40%高增长“背后”
■ GGII:2025H1中国负极材料出货量129万吨
]article_adlist-->和兴网-和兴网官网-香港股票配资平台-炒股配资选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